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工匠传承 >> 荆楚工匠 >> 正文

【荆楚工匠】“钢铁裁缝”赵宗合——电针花火闪耀焊接大匠

来源:suncitygroup太阳集团网址 [发表时间]:2023-07-10 [来源]:

全国技术能手、全国劳动模范、国家级考评员、湖北工匠,他屡获殊荣,最喜欢的称呼仍是“赵师傅”。

从门外汉到业务高手,他在枯燥重复中不断探索求新;从高中毕业当学徒到以名字命名工作室,他演绎“一技之长”精彩纷呈。他就是中国一冶钢构公司的“钢铁裁缝”赵宗合,闪耀在电针花火间的焊接大师。

这位身高1米83的东北大汉,谈及个人成绩总是腼腆少语,说到焊接工艺却滔滔不绝。

赵宗合在焊接项目现场工作 莫芝林 摄

精益求精,十年磨一剑

“做梦都想不到,我一个普通焊接工人,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颁奖!”2015年4月28日,是赵宗合永生难忘的日子。

从维修工转型、成长为焊接匠人,改变发生在1999年。

高中毕业后,赵宗合在老家一建筑材料厂当维修工。“一技藏身,走遍天下!”一次,单位从省城请来两位焊接师傅做技术指导,赵宗合连面罩都没有,眯着眼睛透过手指缝观摩师傅们的一招一式,对技术十分着迷。此时,一个电话带来令人兴奋的消息。

赵宗合的姐姐所在单位急缺焊工,正在招人。他随即登上火车,赶往武汉,焊工生涯由此开启。

“焊接简单,但有一定道理,得细细琢磨。”赵宗合回忆说,焊接工作从初学到会,由会到好、再到精,每一个阶段都要反复练习,学会思考。

赵宗合测量焊缝尺寸 莫芝林 摄

“要焊好,每一条焊缝都有难度。”当学徒一段时间后,赵宗合和很多新员工一样,焊接技术很一般。技术活没有巧劲,只有苦功。

悟性高、肯吃苦,是老师傅们对赵宗合的评价。只要与高级技师或是内心认可的师傅同台作业,赵宗合总会带一个小本子,一边留心学习操作技巧,一边做好记录,把难点、重点一一记下来,下班后又找来《焊接装配工艺》《大西洋焊接材料》等书,对照理解,再用废料一遍遍苦练焊接基本功,琢磨焊接操作技巧。

十年磨一剑。2008年,赵宗合第一次参加全国性比赛并获得奖项,“门外汉”蜕变成真专家。

攻关解难,攀登新高峰

“看着都会,上手就废!”工业焊接技艺颇深。

“从防盗窗到航空飞机,都要用焊接,技艺有天地之差。”赵宗合说,仅外观标准就有高低、宽窄、纹路之分,焊条也分酸性、碱性,焊机的电流、电压参数设置随时根据焊接对象而变,特殊焊材更是需要一线反复试验,才能完成。

攻关克难是考验焊接技艺的标准,唯有不断突破,方可成就大匠。

2015年12月 ,中国一冶钢构公司赵宗合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。主要从事焊接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装备研发与创新工作,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,解决生产技术难题,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。

“每一次挑战施工难点,都是增强技艺的机会。”面对项目“肠梗阻”,赵宗合总是冲锋在前,常常一个多月蹲守一线,带队攻关。

2018年,公司一项目因焊材受国外限制,国产焊材一时间无法满足焊接要求,施工只得暂停。赵宗合临危受命,到现场开展试验,30余天不停更换焊接参数,及时与焊材生产厂家沟通,调整配方,先后制造两8批不同性能焊材,最终找到一款符合技术要求的焊材。

针对9Ni钢焊接后塑形降低,易弯曲产生裂纹的致命打击,赵宗合通过反复工艺试验,改变并固化焊接工艺参数,解决了LNG储罐专用钢焊接难题。

赵宗合在焊接培训中心日常工作 莫芝林 摄

多年来,赵宗合工作室围绕“桥梁钢结构、电力钢结构、空间钢结构、高层钢结构、压力容器”五大主业,抓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“牛鼻子”,取得多项技术突破。

传道授业,桃李满天下

走进中国一冶钢构公司焊接培训中心,数十个一米见方的焊接操作间,火花四射。现在,赵宗合的主要工作是在这里带徒教学。

“过细点,过细点。”“这焊的啥玩意儿。”赵宗合的口头禅,话语不多,语气很重。2012年开始收徒弟,已有8年。

“每一根焊条都牵着万千责任。”赵宗合常对徒弟们讲,他们的焊接作品不是围栏、挡板,而是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桥、高压气罐和重点工程,丝毫不过细就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。

安全,也是赵宗合带徒弟强调最多的高频词。“细节,细节,细节。”赵宗合说,自己讲不了太多大道理,只当结合工作实际和经验,提醒大家从细节做起,穿工装之外,头发要尽量剪短。

眼下,300多名徒弟分布全国,不少已成单位技术骨干。朱桐跟随赵宗合学艺4年,是公司车间电焊班组长,刚刚获得湖北省第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组第一名成绩。

“认真、专注,耐得住寂寞。”赵宗合说,敢接工作辛苦乏味,年轻人从业热度逐渐减少。目前,世界超过七成的钢材通过焊接完成,用工缺口十分大。

“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,焊接行业大有可为。”赵宗合呼吁,焊接工作不应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炕、青年人就业的冷灶。“焊工是钢结构生产企业主力军,其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工程质量优劣。”他说。

(原载于2020年11月23日科技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