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【中国梦·大国工匠篇】王斌俊:从小电工到大工匠的“机电神医”
央视网消息(记者 王莉莉 王甲铸)山西省孝义市是我国煤炭资源重镇,在这座被称为“煤都之乡”的城市里,有这样一位“煤二代”,他的工作是为现代化煤矿大型采掘设备“治病”,经他安装调试的设备被誉为“免检产品”,大家亲切的叫他机电“神医”。
王斌俊,是汾西矿业集团高阳煤矿的一名机电师。从业25年,从一名技校生成长为技能大师、国家级工匠,他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,创新研发了40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。2020年,42岁的王斌俊成为全国劳动模范。
不服输 由“工”磨砺成“匠”
1978年,王斌俊出生在山西孝义一个普通的矿工家庭。1995年,从汾西矿业技工学校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高阳煤矿,成为一名机电绞车工。
参加工作5个月后,作为高阳矿首位70后技校生,王斌俊被选中跟着师傅们一起下井,参与井下机电设备升级。看着改造过的设备通电后正常运转,这次经历让王斌俊觉得,只有多学技术才有出路。
从那时起,王斌俊每月都是全勤,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学习上。学历不行,他就自学。技术不行,他就手工绘制电气原理图,不懂的符号书里查,不明白的电路到现场每根接线端子逐个对照。
2004年,高阳煤矿公开招聘井下机电技术员。对矿区工作的人来说,在井下工作的人都想调到地面工作,而王斌俊却主动从井上调到井下,他在采煤、掘进、机电等井下一线轮番干,认真钻研机电设备的检修、维修和安装。
2009年,山西迎来了煤炭资源整合。当年,作为井下技术骨干的王斌俊,承担了高阳煤矿201主皮带电控部分改造任务。停产7天,他没有回过家,每台设备上的每一根连线都亲自把关,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,设备提前试运转成功。
同样身为矿工子弟的王斌俊爱人说,他对待井下设备,比见了老婆孩子还亲。的确,想要成长为技艺大师并不容易,有准备的人才能接得住机会。
2009年,王斌俊代表汾西矿业参加第三届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赛,他从全国上百名选手中脱颖而出,夺得第七名;2011年,获得山西首届煤炭行业职工技能大赛专业第一名;2013年评为享受“国家政府特殊津贴”的高级技师,同年以他名字命名的“工作室”成立。
就这样,对待机器像对家人一样好的王斌俊,也收获了来自机器设备给予他的“奖励”,让他在机电设备专业上有了十足底气。
高精尖 “攻深创新”建奇功
工作中,王斌俊总是第一个冲在前头,苦活累活抢着干,研究设备原理、查找线路、分析可疑故障点。只要井下设备出现故障,不管是节假日还是深更半夜,只要打电话,他都会赶过来。
2015年8月,下班正在家中的王斌俊接到井下传来消息,一台采煤机不工作了,耽误两个班的生产,按照规定,机电设备损坏影响矿井停产4小时以下就属于轻微事故。而知消息后,王斌俊二话不说马上赶往现场,一番“鼓捣”后,机器很快恢复了运转。
“大夫是给人看病,我是给机器看病,人不舒服能说出来,机器“病”了,只能用经验和技术去感受。”王斌俊说,为了大幅度降低井下机电设备故障率,提高开机率,他和团队成员每月都要对20多台大型采掘设备进行2次的预防性检修。
从事井下机电设备工作是个辛苦活,同事眼中的王斌俊总是忙忙碌碌,有时候一天下井三次、连续10多个小时在井下处理故障是常有的事。也正是在井下工作16年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,令王斌俊成为高阳矿机电技术方面的佼佼者,经他安装调试的设备,被誉为“免检产品”。
采访中,王斌俊提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“安全”,煤矿特殊的生产环境使得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。多年来,由他组织或参与涉及的综采、掘进、运输等多领域技术改造,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1730万余元,减少经济损失1000万余元。
传帮带 “工匠精神”薪火相传
虽然只有42岁,但这位年轻的“老师傅”已经培养了30多位优秀的技能师和青年后备人才。他的工作室门口挂着多块牌子——王斌俊技能大师工作室、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、高阳煤矿机电技术中心、高阳煤矿电气实操培训基地等。
现在,王斌俊把大部分心思和精力花在“传帮带”上。在他看来,培养更多高水准技术人才能够按规操作减少设备故障率,让井下安全且问题不再出现才是关键。
目前,王斌俊工作室已开展近10次为期3或6个月的电工脱产培训,来自矿区各机电一线的普通工人,通过工作室培训与考核后,回到队组均成为队组机电维修的骨干力量。
王斌俊工作的25年,也是煤炭行业发展巨变的25年。如今,随着智慧矿区的建设实施,王斌俊和他的团队正在投入新的“战场”。
山西汾西矿业集团高阳煤矿工会主席杨蕾说,这些年来,王斌俊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,由王斌俊主持并参与的创新成果和小改造,为企业创造和实现了很多经济价值。在王斌俊的影响和带动下,更多的青年力量参与到技术攻关中来,形成了人人学技术、个个肯钻研的良好氛围,也让王斌俊成为新时代矿工的楷模。